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BK City Slim

名詞解釋 
BK-荷文Bouwkunde的縮寫,也就是”建築”的意思
BK City-TU Delft建築系館


歷史回顧
2008年5月13日,TU Delft建築系館6樓的咖啡機發生短路而產生火花,又因為一連串意外(消防管線剛好因維修而關閉、6樓的高度在Delft算高樓,消防車救不到),小小的火花最後把整棟都燒光。

2008 年在等申請學校消息時,看到建築系館被燒掉的新聞,第一時間就跑到樓下OK便利商店買一手啤酒解愁。


26.Aug.2008 到TUD的第一天,系館只剩這樣子


還好荷蘭人超有效率,很快就把所有東西弄上軌道,我也順利拿到offer,頭半年還參與到在帳篷裡上課的難得經驗,學校也決定翻新一棟舊建築作為臨時系館。

2008年11月建築系學生漸漸搬到新系館上課,剛開始時系館還是工地的模樣,還曾經施工挖到未爆彈,每天上課看著系館逐漸完成也是挺妙。




最新狀況
現在的系館原本只打算作為估計最多只會使用5年的臨時系館,不過系上今天公佈新系館的最後決定,就是留在現在的舊建築,也就是現在的BK City從臨時系館變成永久系館,BK City Slim就是接下來要進行的計畫。

整個計畫基本只有一個重點,就是永續、節能,由於現在的系館是超老的舊建築,所以建築本身對外界氣候的隔絕很差,像上學期Film & Architecture那門課的教室是系館最大的階梯講堂,正上方就是木造的屋頂,沒有做天花板,可以直接看到屋頂的木構造,冬天下雪時,上課感覺像是坐在冰庫裡看電影,另外很多窗戶仍是單層玻璃,也造成能源的浪費。

教室上方到現在還是只有木構造,沒做天花板


所以BK City Slim的目標就是降低建築使用成本,並利用這次的機會建立歷史建築再利用的標竿。

BK City Slim這計畫目前只是在打嘴炮的階段,沒看到實際要執行的計畫前很難評斷好壞,但是令我佩服的是荷蘭人做計畫時的周全及效率。



去年競圖3個同列第一名的作品其中之一,就是以目前臨時系館再利用為概念


歐洲人做事是出了名的慢,大家都說歐洲人效率差、懶散,之前旅行時我也這樣覺得,但在歐洲生活了一段時間後,漸漸理解為何歐洲人會慢,其實他們有他們的道理,歐洲人在做計畫時先是把目標定得明確,然後鉅細靡遺地設想可能遭遇的麻煩,預期會產生的問題或影響不斷地被提出,解決方案也是不斷地精簡、改進,最好一個解決方案能同時解決多個問題。

他們習慣在計畫階段把所有負面影響都研究過,而非一昧對未來畫大餅,最後挑出經過各方都同意的最有利方案執行,由於在計畫階段就已經想得透徹,而且各方意見都被完整討論並獲同意,所以一但執行後幾乎不用再修改。

這次BK City Slim完全沒提到空間需求或內部裝修的計畫,可以看得出來當初在選擇臨時系館時,就曾考慮臨時系館就地成為永久系館的可能,所以像空間規劃、裝修就已經以永久系館的方式設計,而不是只求滿足5年需求為目標,而事實證明當初的考量為現在的決定省卻一筆重新規劃的可觀費用。

歐洲人這種模式最大的缺點就是計畫時間拖很長,尤其要協調出各方都同意的結論更是曠日費時(也有人稱假民主,不過者以後有機會再聊),而荷蘭人相較其他歐洲人更厲害的就是他們的效率,系館燒掉後一個禮拜上課恢復正常,半年後開始搬進臨時系館,一年後完成新系館竸圖,現在則進一步確定將臨時系館改成永久系館,這速度我想恐怕連講求效率的台灣都比不上。

前幾天看到新聞,陳菊在爭取高雄捷運岡山站延伸至路竹科學園區,說岡山是北高雄最重要的生活、經濟、文化中心,當務之急就是要解決交通問題。這分明就是睜眼說瞎話,高雄市中心捷運都已經運量不足陷入破產危機,政府面臨要收購爛攤子的可能,結果現在居然還想將捷運延長到偏遠的高雄縣,這分明就選舉前亂畫大餅、討好選民的花招。

台灣講求效率,但決策的草率常常導致最後成果不如預期,事後得花更多時間彌補,還造成無謂的浪費,這樣有比歐洲人快嗎?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one man job

上星期五就已經看到超市外面的玻璃回收箱已經塞不進玻璃瓶,心想按照歐洲人的習慣,清潔隊才不會為了玻璃瓶回收而加班,果然到了星期日變成大爆滿。




荷蘭人其實蠻守秩序,大家把玻璃瓶整整齊齊排好,而且裝食物的瓶罐也都是已經清洗乾淨的,只是從那些酒瓶看來,荷蘭人對酒實在很不挑,C1000超市自家出的白酒就看到不少瓶,在巴黎就算伸手討錢的流浪漢手裡拿的酒都還比較好。




今天下午去超市買菜,正巧碰上玻璃瓶回收,才發現原來平常丟瓶子投入口的底下有這麼大的回收箱,基本上它是一個巨大的抓斗,只需要特殊吊臂吊到車上將回收箱底部的抓斗放開,瓶子就會進到車斗裡,回收箱再放回原位就完成。


回收箱底下其實是一個抓斗


整個過程就只有一個操作人員,一個回收箱大約5分鐘可以完成,操作人員還兼卡車駕駛,人力可以說已經是精減到極致,歐洲工資貴,很多工作都是用機械代替人工,我不禁在想,歐洲的失業率也不低,政府這樣做節省了人事成本,但也意味會減少很多就業機會,和政府想降低失業率的目標豈不背道而馳?



但仔細想想其實不然,荷蘭當然也想降低失業率,但他們更在乎他們工作所產生的價值。機器能取代的是廉價勞力工作,而高價值的創意或研發則是機器無法勝任。在荷蘭很明顯感受到這點,不管政策或教育都鼓勵荷蘭人多從事高附加價值的工作,勞力的工作則以機器取代,希望能將人民導向有較高產值的工作。


反觀台灣,政府為了降低失業率或所謂的照顧人民、災民,而提出許多臨時性、勞動性的工作,短期對失業率下降有幫助,但也只有帳面美化的功用,而非長遠之計,讓人有種得過且過的鴕鳥心態。


 效

2010年3月27日 星期六

Orval



Brewery: Orval
Type: trappist
ABV: 6.2%
Place of production: Belgium
Price: € 1.55

Orval這啤酒名氣很大,在trappist啤酒中有著獨樹一格的個性,就連它的故事也非比尋常。

Orval可不是像我們所想像的小小、不起眼的修道院,它是個歷史悠久而且有莊園般的規模,早在1070年就已經有僧侶從義大利來到Orval,當時Orval所屬莊園的伯爵Arnould de Chiny捐出他的部份領地作為修道院。

(照片來自Orval官網)


不過經過40年左右,那批僧侶不知道什麼原因而離開,直到11世紀義大利托斯卡尼女伯爵Matilda在Orval修道院現址附近,不小心將結婚戒指弄掉進一個湖裡,由於她丈夫已經過世,那只戒指意義非凡,所以她乞求上帝能幫她找回,結果一隻鱒魚啣著戒指游在水面歸還給她,她驚訝脫口而出 “Truly this place is a Val d'Or”,後來她便捐建了修道院來感謝上帝,Orval便是從法語Val d'Or(Golden Valley)讀音演變而來,而鱒魚啣著戒指的圖案也成了Orval啤酒的標誌。

老實講,鱒魚畫得像是鯰魚,嘴啣著的像是保險套


不過釀造啤酒的歷史則從16世紀才開始,由於Orval地理位置的關係(靠近法國邊境),常被捲入法國與附近鄰國的戰爭中而遭到破壞,1529年查理五世准予Orval修道院以釀造啤酒作為收入,用來修建修道院使用。

而Orval啤酒獨特的風味則是1931年開始雇用俗人後才建立起來,當時有位德國人 Pappenheimer及兩位比利時人 Honoré van Zande, John Vanhuele大膽嘗試不同方式釀造啤酒,例如著名的dry-hopping(乾投啤酒花)就是那時候從英國引進使用。

Orval啤酒的釀造融合了許多不同的方法,總共經歷3次的發酵,第一次發酵約5至6天,使用 Saccharomyces酵母,第二次發酵則有3週,使用多達10種不同的酵母,其中包含赫赫有名的Brettanomyces酵母, Brettanomyces是Lamic啤酒必用的一種天然酵母,最後在裝瓶時投入冰糖及新鮮酵母來確保第三次發酵,裝瓶後再儲存5至6週才算完成,不過最後一次發酵由於是在瓶內發生,所以也有人會特意在多存放半年到3年的時間,嘗試不同時期的風味。

瓶身線條很圓潤


泡沫在trapist啤酒裡算是很細緻的,而且很固執地在啤酒上像是咖啡奶泡般厚厚一層不願消去,酒體相當混濁,混著到只看得到靠近杯壁的氣泡上升,但又呈現很漂亮的顏色,透過陽光看是漂亮的橘黃色,放在暗處則是淡咖啡色。

細緻的泡沫


雖然trappist啤酒還沒全部試遍,但Orval絕對是喝到目前最奇特的一支啤酒, 一入口就感受到很明顯的胡椒味(甚至有點像花椒味),啤酒花的味道複雜,不過倒沒喝出別人所說的花果香。



我實在想不出有什麼食物可以搭配它,隨便拿了塊Wensleydale乳酪搭配,想不到味道產生了很奇怪的變化,聞起來居然變成像阿摩尼亞,喝起來味道沒啥改變,不過入喉後,啤酒花的苦味被很明顯地帶出來。



這支啤酒實在太獨特了,似乎和誰都格格不入,與其他的trappist啤酒也不同,很難分類而自成一格,複雜的口感讓我一喝就愛上,打算多買幾瓶回來存放,等以後來嚐嚐不同時間帶來的口感變化,接下來的日子應該會常出現在桌上。


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

Heineken-Tarwebok




Brewery: Heineken
Type: bock
ABV: 6.5%
Place of production: The Netherlands
Price: € 1.29

Heineken啤酒大概是全世界分布最廣的啤酒,到哪都可以輕易地買上一瓶,不過Heineken Tarwebok可就沒這麼容易,這款啤酒只有在荷蘭境內銷售,而且只有在每年12月的下半月才上市 。

從去年12月起就看到各家啤酒廠像Amstel, Grolsch, Bavaria都推出bok,冬天也幾乎都是在喝bok,到了3月就逐漸斷貨,家裡也只剩最後幾瓶,得趁喝完前記錄一下,雖然說這是冬季限量啤酒,不過酒吧裡自家釀的bok則分四季推出,所以在冬季以外的季節想喝bok,還是可以上酒吧喝得到 。




tarwe是荷文”小麥”的意思,大部分啤酒都是用大麥芽作為原料,這款啤酒用了17%的小麥芽,再混了4種Heineken特選的大麥芽而製成。

bok是指德國 bock(勃克啤酒),在荷文bok是”山羊”的意思,德文bock也指”山羊”,所以幾乎所有bok啤酒瓶身上都會有山羊的標誌,bock是一種strong lager(高濃度拉格啤酒),最早在14世紀出現於德國Einbeck(也有人說bock是源自這地名),因為bock啤酒含有較高的營養,所以作為當初僧侶在齋戒期絕食時的營養來源,這也就是為何bock啤酒是在冬季釀造(齋戒期在春天)。





剛倒出時泡沫綿密如奶泡,不過消散挺快,釀造屬low carbonation,所以氣泡不像一般lager啤酒強而持續的上升,倒出沒多久就只見些許的氣泡從杯底冒出,感覺比較杯麥汁,啤酒透過光線看,呈現紅銅般的深琥珀色。




以lager啤酒的標準來看,這啤酒算是非常甜,有較重的麥芽味,不過味道仍比trappist啤酒淡些。帶有巧克力味的甜味是喝進嘴裡的第一個感受,味道挺複雜,除了濃郁麥芽味外,堅果味也是這啤酒味道的特色之一, 大概trappist啤酒喝多了,總覺得Heineken Tarwebok像是摻了水的trappist啤酒。




 淡

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200 grams

每到了二月就是該上健身房整型的時候,經過辛苦操了一個月,加上飲食控制,居然只瘦200克,吃瀉藥的效果都比上健身房好。


不過話說回來,學校的gym經過整修、擴大範圍後,爽度真是大躍進,品質可不輸外面的專業健身房,用的器材全是Life Fitness,數量也不少, 全身各部位肌肉訓練的循環器材至少有4套,1套大概分別有10組器材。

 一樓的心肺區


但在荷蘭沒有免費這件事,即使一年繳了將近台幣40萬給學校,學生使用健身房還是要錢的,首先先繳年費€89才能使用Sport Center(是的,連進體育館裡打球也要錢),如果使用Sport Center內的健身房則還要再另外繳月費,兩個月收€16。


 牆上貼的都是學校傑出運動員,還註明所讀科系及曾得獎項


剛進學校時,對運動還要收費這件事覺得不可思議,不過荷蘭人的想法就是不見得每個人都會使用Sport Center(例如從別的城市通勤來學校的學生),所以把維持Sport Center的費用算在學費裡就顯得不公平,而會使用的人當然就須另外付費,學校收了錢也保證提供的品質在一定的水準。


 二樓是free-style重量訓練區

 牆上的阿諾是唯一不是本校的學生



現在倒覺得這種模式也不賴,真正算起來比台灣隨便塞幾套過時的健身器材在體育館充場面,真正想練的人還是得花錢到外面健身房來得便宜。


200克怎麼可能?我覺得學校的體重計應該要換了。


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Mort Subite-Kriek



Brewery: Alken-Maes
Type: Lambic
ABV: 4.5%
Place of production: Belgium
Price: € 2.05

台灣很多人都稱帶有水果味道的啤酒為水果啤酒,以口味來分類的話其實也不為過,但這次喝的這支啤酒不光是口味特別,它的發酵方式才是真正和其他啤酒不同的地方,真正歸類要算是Lambic啤酒。

Lambic啤酒有兩個特點,絕大部份的啤酒都是用已經發芽的麥芽當原料,Lambic啤酒則有30%是用生麥(raw wheat),這造就了 Lambic啤酒混濁的顏色,另外一個特點則是酵母, Lambic啤酒是用野生酵母發酵,也就是將煮好的麥汁暴露在空氣中,讓野生酵母進入麥汁而自然發酵。



剛倒出時泡沫不是很多,但挺能撐的,像是一層浮萍般漂在表面一直到喝完,顏色是漂亮的紫紅色,要不是上面那層泡沫,大部分人都會覺得那是杯櫻桃汁,裡面除加了12%的櫻桃汁外,還有接骨木果(elderberry),味道偏甜、充滿櫻桃味,入喉後則留下宜人的酸味,酸酸甜甜的滋味很適合女孩子喝。



這啤酒來自於比利時布魯賽爾,也如同這城市處於法語區及荷語區交界,酒標上標示了法語及荷語,Mort Subite是法文,意思是the sudden death (暴斃),kriek則是荷語的櫻桃。

布魯賽爾有一家酒館A la Mort Subite就是這啤酒的發源,1910年老闆Theophile Vossen開了一家名為LA COUR ROYAL的酒館,當時有不少在比利時國家銀行工作的人會在店裡擲骰子消磨中餐時間,誰輸了回辦公室前的最後一局,就會被稱Mort Subite(暴斃),也有遊戲突然停止的意思,後來老闆在1928年把店搬到現址時,把店名就改成Mort Subite,也成了啤酒的名稱。

當然啦,一個小酒館是沒辦法量產這種規模的瓶裝啤酒,現在Mort Subite已經是Alken-Maes Breweries底下的一個品牌。


最後再配上一塊小紅莓口味Wensleydale乳酪,感覺就像是把妹時會端出來的菜色。



Wensleydale & Cranberry



Wensleydale( 文斯勒德) 是英國North Yorkshire地區的一個河谷,Wensleydale乳酪算是英國乳酪,不過卻是11世紀落腳在Wensleydale的法國僧侶傳入,當初是用羊乳,到了14世紀改成使用牛乳。

雖然歷史悠久,但其實Wensleydale乳酪差點失傳,1992年Wensleydale地區最後一家酪農業Dairy Crest關閉位於Hawes(Wensleydale河谷的城鎮)的工廠而轉到他地,不過遷移後普遍認為Wensleydale乳酪味道失去原來的風味,後來在當地人奔走組成合作社重新開啟Hawes的酪農業,使用當地36家農場的牛乳並遵循古法製造,Wensleydale乳酪才得以延續下來。

經過這次的事件Wensleydale酪農業發現產地的重要,而開始申請加入PDO(Protected Designation of Origin)以確保使用Yorkshire Wensleydale名稱的權利,PDO制度類似法國A.O.C.法定產區,唯有在限定產區內依照公認的配方、原料、程序、方式製造的產品才能貼上POD的標章並冠上產地的名稱。所以想嚐正宗Yorkshire Wensleydale乳酪不妨注意PDO標章。



由於Wensleydale地區是石灰岩地質,放牧在該地區牛隻的牛乳因此有獨特的味道,Wensleydale乳酪是相當年輕的乳酪,熟成不超過3個星期,所以保存了相當濃厚的奶味,而不像陳年乳酪有種腳臭味,不過 Wensleydale乳酪另外也有熟成及藍黴乳酪,熟成的時間則延長到6個月以上。




這次吃的小紅梅口味Wensleydale乳酪真是太令人激賞,乳酪切下去感覺有點鬆散,不過細緻、綿密口感有點像是吃乳酪蛋糕,淡黃色的乳酪充滿香濃的奶味,加上小紅梅的酸甜讓人一吃就捨不得停下來,這種乳酪就算是不喜歡乳酪味道的人也會愛上,算是很好的入門乳酪。




2010年3月22日 星期一

Well-shaved butt




自從在書桌前的牆面掛上Butt 2010週曆後,才知道原來除了不順遂的生活外,不舒服的週曆也會讓人希望日子能過快些,還好當初不是買月曆,要不然看這屁股一個月會喪失分辨美醜的能力。

這週露屁股的這位Chuck是個演員,基本上戲路專情於homo色情片,Butt Magazine另外介紹他的屁股是經過細心、好好剃過的。

我覺得他把褲子穿回去比較實在。


2010年3月19日 星期五

Beijing Gold Traditional Beer



Brewery: ?
Type: lager
ABV: 5%
Place of production: EU?
Price: € 0.39

在歐洲有太多種類的啤酒可以選擇,不過亞洲的啤酒非常罕見,大概只有中國超市才勉強可以找到大陸青島啤酒或泰國啤酒,昨天在C1000超市居然看到有北京啤酒,雖然從沒喝過,不過看在一瓶才€0.39(天哪,比泰國啤酒還便宜),二話不說弄了兩瓶回家試試。



不過品質表現在價格上,啤酒顏色很淡,幾乎比鐵觀音茶顏色還淡,也沒啥香味,反倒感覺帶有ㄧ點金屬味,氣泡在剛倒出時頗活躍地上升,不過放個10分鐘後氣泡明顯變得疲軟,升起的氣泡減少許多。


喝起來啤酒花味不重,入喉後在嘴裡留下些許的甜味,不論在口感或嗅覺上都沒太突出的特點,我會說是支平庸、沒啥個性的啤酒。



更怪的是,這啤酒似乎來路不明,我查北京啤酒廠的網站,這支啤酒並不是他們的產品,用google搜尋英文,有找到首頁卻進不去,不論輸入多大年紀,網站總會顯示”未滿18歲”,而被導到英國宣導飲酒對身體不良影響的網站,這家啤酒廠似乎不是很想做生意。



看了酒瓶背後標籤,才發現這啤酒釀造、裝瓶都只標示是在歐盟,連在哪個國家都沒講,只說用傳統中國配方釀造,釀酒廠的名稱也沒標示,感覺像是買到山寨啤酒,想不到這年頭風水已經輪流轉到有人要仿大陸商品。

 瓶蓋連印商標都省了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It ruins my Spring!!



Gay對期待春天到來的表達方式的確很不一樣,那根翹起的老二是暗喻萬物從冬天冬眠中甦醒嗎?很直接了當地把我對春天舒適的感受轉換成一種不舒服。


我第一眼看到這張週曆的表情就如同柯比意般驚訝


週曆的介紹也很妙,這位胖子Javier在一部以獵豔、戶外性愛為主題的電影裡擔綱,而攝影師Jesus和Javier其實是一胚(這也難怪Javier看鏡頭的眼神會如此迷茫,而且還有辦法翹起來),最後呢,他們強調他們之間只有柏拉圖式沒有性愛的感情。


有人在乎他們有沒有性愛嗎?


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Chimay-Red



Brewery: Chimay
Type: strong pale ale
ABV: 7%
Place of production: Belgium
Price: €1.29


前兩次只顧著喝啤酒,而漏提Chimay釀酒廠的歷史,Chimay是最早將trappist beer商業化的修道院,甚至”trappist beer”這名稱也是Chimay最早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間所創造的。

有兩位人物在Chimay啤酒歷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Théodore 神父及比利時釀酒科學家Jean De Clerck,他們成功將塑造trappist beer特色的酵母分離出來,這些酵母在高溫仍可工作(30°C),而賦予Chimay啤酒(Blue, Red兩款)類似波特酒的顏色。

Chimay Red的泡沫如同Chimay Blue一樣,倒完後泡沫只形成薄薄的一層,顏色蠻接近,呈現暗紅色,味道聞起來帶有果香,第一口啤酒沖到舌上帶來麥芽的甜味,感覺偏甜,不過緊接在後的啤酒花苦味在啤酒下肚後,仍餘留在舌根一段時間,後面再入口的啤酒就感覺沒第一口甜。





 喝完Chimay Red也等於Chimay三支啤酒都嚐遍了,Chimay給我的印象就是”簡單”, 酒精濃度很簡單地分成7、8、9%,沒有莫名其妙的小數點,名字也只有簡單的兩個音節,不用擔心服務生或酒保聽不懂而尷尬,口感不比起其他trappist啤酒豐富,但很適合和朋友曬太陽時大口、大口享受 。



三支啤酒中最喜歡Chimay Blue(一如往常,老偏好酒精濃度高的),沒有過重的麥芽味,在甜、苦之間有很好的平衡,更喜歡它入口後俐落的口感,是目前覺得最適合吃飯時喝的trappist beer。



最後一點,在台灣很多人喜歡和分類Jonny Walker一樣,按照酒標顏色來分,不過在歐洲則是用瓶蓋,其實酒標、瓶蓋顏色是一樣的,不過講法不同,說capsule red或capsule blue會讓人更清楚自己想點的是哪支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