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7日 星期五

imm-Cologne (d3-professionals)


Professonals是d3裡面成熟度最高的一區,都是一些已經投入設計產業3年以上的新銳設計師,所有設計都是可直接進入量產的階段,這區的設計師有個共通點--都在尋求廠商一紙合約,所以生態也很微妙,在這些極具設計天份的新銳設計師身上,希望與掙扎同時並存。

有些作品在網路上已經很紅,甚至還有已經拿到Red Dot Award,不過在沒有找到廠商量產前,那些設計師還是像學生一樣在追求設計夢想,不同的地方是學生還在尋求外界對自己設計的認同,而這些新銳設計師在尋求外界實現作品的機會,在這裡除了創意外,也同時看到現實的殘酷,像有些作品已經是第二年參展,但就是沒廠商願意簽約。


No name
Jens Otten

Germany


這椅子的結構很容易吸引建築人的注意,和設計師聊了一下才知道他是學Applied Architecture的,這椅子已經是第二年參展,不過因為複雜的製作過程,導致成本很難降下來,所以至今還沒找到廠商。

因為這作品沒有名字,我就跟設計師說以前中國民間有種說法,人是投胎轉世而來的,所以小孩子生下來如果不趕快取名字,把上輩子的事撇清,小孩子魂魄容易被吸走,不容易養活,他或許也應該幫作品取個名字,不過依照德國人實事求是的個性,加上他臉上的表情,我可以感受到他覺得我腦袋燒壞。

木條只有2mm厚


為了讓自己的作品有最好的表現,每樣作品都是花大錢完成的prototype,設計師對於參觀者幾乎都會很細心、友善地講解,一方面讓參觀者能把玩,進而找到潛在的廠商或能幫自己登上版面、免費宣傳的記者,另一方面又怕被玩壞。


Sorapot
Joey Roth

USA

當我在把玩Sorapot時,Joey Roth(設計師)馬上靠過來講解,我一邊心不在焉聽他講、一邊手癢想打開茶壺而粗魯旋轉機關時,我注意到設計師一雙眼直盯著我的手,那眼神就像被我拿在手上的不是茶壺,而是他的心。

這茶壺在網路上爆紅,而且已經得到Red Dot Award


Pain Or Die But Love Me

John Nouanesing
France

這桌子在網路上也是有很大的知名度,具John的說法,這張prototype花了€8,000才完成,材料是鑄鐵加烤漆,整張桌子超重,一個人完全搬不動,還在等有興趣的廠商合作量產。



Shadow Casting Panel
Drzach & Suchy
Switzerland

能想像把Marilyn Manson及Marilyn Monroe放進同一張圖裡嗎?這兩個瑞士設計師用很簡單的方法做到了,這張圖靠近看,實際上是由很多水平、垂直向的小板子所組成,當光線從一個角度射入時,只有和光線成垂直方向的板子會產生陰影,這也就是圖像出現的原理,而利用不同角度的光線照射,就可以將兩個圖像放進同一張圖裡。

光線從右邊照入時是Marilyn Manson

光線從左邊照入時是Marilyn Monroe



Schema F
neostil.inside

Germany

這東西說穿了就是桌腳,設計很德國風格,實用性100,只要自己找張喜歡的紋路、符合需求大小的木板,再配上這系統,10分鐘內就能將一張木板變成一張桌子。

所有的構件都朝最簡化發展,一根六角板手就可以根據不同的木板厚度調整全部的螺絲,因為是極簡化的設計,所以這個設計工作室有點在提防別的廠商抄襲,看到我拿台單眼相機想拍細部,馬上湊上來問我的身分,在說明是學生後,他們也很大方讓我拍照,我心想難道他們不懷疑我在騙人?


Lens mirro+camera wall sticker
Jojo 趙印祥
Taiwan

這作品的設計概念大概是我聽得最清楚不過的一件,因為是中文講解........

當數位相機出現後,影像的取得變得廉價而容易,快門因此被濫用,在亞洲很流行自拍,當面對鏡頭時,究竟是想捕捉當時的場景?還是只想看到自己裝扮後、佐以不同表情的面貌?Jojo因此有把鏡頭轉換成鏡子的想法。


Jojo是2007年我在Boisbuchet Workshop認識的朋友,他本身就是個很妙的人,大學唸東海建築,卻在外面弄一個搞工業設計的工作室,後來對哲學產生興趣而轉系,現在則在一家設計顧問公司工作,他公司不搞產品設計的,所以這作品並不是他在公司完成的設計,而是他自己私底下的設計,然後投到imm,還向公司請假、自費飛到科隆參展。

我很佩服Jojo灑大錢參展的勇氣,他這趟德國行包含作品開模、製作及運費,總共花了20萬,看起來是個很昂貴的投資,但是這次參展十天期間,和不少新銳設計師交成朋友,像設計Sorapot的Joey、設計油漆桌的John都是和Jojo在同一展區展出而認識,而且這些設計師每天待在展場8小時簡直悶壞了,晚上都一起約出去喝酒,交換不少設計想法、意見,這些人脈都是在台灣得不到的,加上參展的經驗、看到不同設計所拓展的視野,我覺得這20萬有它的價值。

我欣賞Jojo對設計的熱情,相信他有一天會走出一條不同的路,就如他迥於常人所經歷的過去。


沒了

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Carnival in Köln


上次科隆傢俱展還沒寫完,又跑了一趟科隆,為的是KÖLNER KARNEVALS(科隆嘉年華)。

其實這一天和宗教有很大的關係,首先要先從復活節開始講起,復活節是紀念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三天後復活的日子,訂在每一年春分後第一個週日,因為春分後就開始進入晝長夜短,也有耶穌復活後光明戰勝黑暗的含意。

從復活節往前推算40天(星期日不計入),則是聖灰星期三(Ash Wednesday),從這天起四旬齋(Lent)開始,起源於當初耶穌這段時間在荒野禁食,並三退魔鬼
以食物、權勢與對天主信賴的試探;在四旬齋這段時間基督徒特別祈禱、刻苦作補贖,為自己的復活(生活)革新作準備。

歐洲這裡嘉年華和以下日子有很深的關係(按時間順序排列):
瑪麗節(Festa delle Marie,油膩星期四的前一個星期五)
油膩星期四(Dirty Thursday)
玫瑰星期一(Rosemontag)

懺悔星期二(Shrove Tuesday)

聖灰星期三(Ash Wednesday,四旬齋的第一天)

復活節

德國從11月11日上午11點11分開始到四旬齋這段時間稱為
第五季節(The Fifth Seaon),這段時間是各種慶典的開始,不過依照古禮,嘉年華是從油膩星期四(Dirty Thursday)到懺悔星期二(Shrove Tuesday)這段時間,不過歐洲其他地方舉辦嘉年華的時間不一定,像威尼斯面具嘉年華則是從瑪麗節(Festa delle Marie)開始,所以有12天,而科隆嘉年華是從油膩星期四開始,而在玫瑰星期一達到最高峰,簡單的講,就是進入齋戒前的最後狂歡。


遊行由警察揭開序幕


科隆會在星期日及星期一這兩天封街舉辦遊行,由於星期一還有課,只好參加星期日的嘉年華, 今天最多聽到的字就是Kamelle(糖果)和Strüßcher(小花束),糖及小花束代表好運,遊行的人會把糖果大把、大把灑給兩旁的群眾,男孩子把花拿給女孩子則可以換一個吻,所以遊行時"Kamelle","Strüßcher" 到處聽得到,不過經濟不景氣在遊行中也看得出來,過去灑的是巧克力,今年則是小糖果,唉,不知道何時才會回到發巧克力的日子。

遊行的人都帶著大包小包的糖果灑給群眾

不過也有小鬼糖果是用K的

就我觀察,只有小小孩才會分糖果給警察,大概是因為還沒嚐過被警察開罰單滋味的關係

警察回頭糖果又分給小孩

這警察算帥的

遊行人群中還是小孩最可愛,給糖果也最大方,不像有些大人非要有人喊Kamelle,才願意給,不過小孩子脾氣也很好玩,耐性沒了就擺張臭臉,情緒完全藏不住。

可愛的小女孩


今天的遊行主要是由學生團體所組成,老實講,我覺得路上人的裝扮還比遊行的人有意思,學生的裝扮大多是自己做的服裝,感覺比較克難,路上的人則多是從戲服店租來,各式各樣的人都有,尤其穿警察服的女孩子有看頭多了,可惜手上沒花,要不我一定去獻花。


老外真的很會糟蹋中文,看到一個小女孩一身中國式的裝扮,帽子上面還繡著"斯溫",不知道是不是"斯文"寫錯字,或者要說這天氣冷到"失溫"?


今天比較特別的行程就是參觀德國警察局,事情起因於原本和Frog被外面天氣凍到腳底受不了,打算找家咖啡店坐坐,因為封街的關係,只有一個小小的路障缺口可以穿越過街,所以很多人都擠著從這個缺口穿越,憾事就在這時候發生,穿過路障時Frog感覺包包被人扯了一下,馬上把包包抓緊,但在這才短短2秒鐘時間,皮夾已經從包包中被人扒走,不知道是扒手太厲害還是運氣太好,包包裡還有一個與皮夾大小差不多的化妝包,卻只有皮夾被扒,果然是專業級的。

苦瓜臉的 Frog

到了警察局已經有另外2組人馬在報案,真不曉得這次的活動除了狂歡的人外,另外還有不少扒手也被吸引過來,以後參加這種人擠人的活動,真的奉勸大家錢要收好,如果一個人旅行,最好另外準備一、兩張大鈔藏在身上當救急金,省得像這次提款卡、信用卡、現金一次全掉了,沒錢還真沒辦法回家。

這手印及腳印.......

瞭了吧



結束

2009年2月20日 星期五

imm-Cologne (d3-contest)


懶惰果然會上癮,blog越拖越久,距離看完Cologne傢俱展已經將近一個月,是該振作了。

今年一連串的巧合促成了一月底的Cologne行,除了免費的住宿還有廠商通行證,讓我分兩天悠閒、細細地看完這次Cologne傢俱展,才不致於在public day和一堆超大隻的德國人擠著看。

imm Cologne展場出乎意料的大,這次展覽總共有10館(2-11館),根據"專業看展人"的資訊,大概可以區分為3種,10、11館是國際傢俱大廠,可以看到國際大廠是怎樣灑大錢搞裝潢,3館是d3,主要是年輕設計師的舞台,其他館則是小牌子或貿易商區,東西不怎樣,基本上如果不是真的搞進出口生意的人,逛了也沒意思,所以這次就只看了3、10、11館,但光這3館就花了兩天。


d3是我覺得最有意思的一區,所謂d3主要分為3個不同族群分開展示:

contest: 只要是學生或畢業3年內的設計師都可以報名參加contest,imm從報名作品中挑出最佳31件作品參展,並選出最後3名優勝者,這部份也是今天要介紹的。

professional: 開放給年輕已從業一段時間的專業設計師或設計工作室參展,只要將自己的作品寄給imm,通過審核就會受邀參展,不過參展需自行付費,今年一位過去在Boisbuchet Workshop認識的朋友Jojo,就是很帶種地自己寄作品,受邀後飛過來參展。

schools: 這區大部分都是以學校為單位參展,產品設計、室內設計及建築的學校挑出優秀學生參展,大部分都是畢業設計。

能被imm contest jury挑上的作品真的都不簡單,很創新且有趣,每件作品幾乎都可以直接拿到市場上去賣,不過我覺得前三名的作品在所有參展作品中,不能算上最突出的設計,所以不大清楚評審的標準在哪?創意?成熟度?或量產的可能?不過還是先從前三名的作品介紹起。


1st Prize
A restless chairacter
Pepe Heykoop
The Netherlands

這張椅子看似簡單而且線條生硬,但是他將椅子的關節都設計成可以活動的,外面再包覆特殊的橡膠,所以坐上去就像老椅子一樣,可以前後、左右動態地產生變形,所以坐起來還蠻舒服的,對於那種愛玩、坐在椅子上就喜歡扭屁股喬位子的人是一張很好玩的椅子。

(source: imm)



2nd Prize
Grace table
Philippe Malouin
Great Britain

這桌子是張充氣的桌子,厲害的地方在於它的尺寸(300*110*76)及穩定度,充氣傢俱最大的問題在於如何保持形體,如果要做成桌子,最難控制就是如何保持桌面穩定而且有一定的支撐力,這張桌子可容納10個人,我試著把身體重量壓在桌子上,桌子居然一樣直挺挺,看似簡單的設計,氣墊內的結構才玄機的所在。


桌腳用4根木頭綁一綁就解決,卻出奇的穩


3rd Prize
Clark
Ilot Ilov
Germany

這桌子一見圖就很清楚知道storage是設計的重點,各式的文件夾、資料、筆都可以在桌上輕易取得,我是覺得這件作品好用歸好用,但和其他沒得獎的作品比起來,似乎感覺不出可以得第3名的價值,難道是德國學生的保障名額?不過我很喜歡旁邊設計的超大筆槽,一看就知道是平常用很多不同顏色、粗細筆做設計的設計系學生會搞的設計。



接下來是我覺得有趣的設計:

Juan, Pedro und Pablo
Reinhard Dienes Diaz
Germany

這椅子大概是全場最具量產可能的設計,展場中這椅子也是最多廠商和設計師討論合作量產的作品,我在contest展區待了將近一個鐘頭,總是看到這設計師忙著和人交換名片,以及不斷拆、組椅子向廠商展示椅子的便利,這東西完全符合Ikea可自己組合、成本便宜、容易帶走的理念,搞不好不久後就可以在Ikea買到。




What it is, it isn't
Nathan Wierink, Tineke Beunders
The Netherlands

這櫃子示所有作品中最具哲學思考的設計,兩個設計師試著討論"Form,形體"--設計人最常討論的議題。

透過水或玻璃的折射,物體的形體不再是我們實際上認知的外型,變成一個虛的影像,這個儲物櫃則反其道而行,虛的影像變成真實的形體,而真實的形體則需要透過一片凹凸的玻璃,來矯正成我們平時所認知的方正儲物櫃,我很喜歡這種有深度又有點抽象概念的設計,雖然展場上玻璃的焦距沒調好,所以沒有辦法看出矯正後方正的形體,不過這種設計重點在概念,誰還在忽是不是真的看得到方正的儲物櫃。

我喜歡這櫃子的形體,像是叉腰擺臀的女人



Wrapped
Pierre Kracht
Germany

這作品也頗具哲學的味道,只是主題放在"時間",利用極細的線(約0.2mm)將物件纏住,再將物件溶解只留下外型,這作品是沒法實際拿來坐或使用的,利用隱晦的形體來標示過去傢俱的位置及曾提供的功能;這作品還有一點讓我很好奇,就是他如何固定這些線?我很仔細的觀察那些線,即使線的空隙很細密,卻看不出任何膠的痕跡,真不知道他當初是怎麼做到的。


這燈原本應該是正的,不過大概怕人碰倒,所以變成反著放


Your level
Ryohei Yoshiyuki
Japan

今年的展覽"靠牆站"的概念似乎很流行,看到不少設計都是靠著牆支撐,不過這作品又多了些巧思,每個櫃子都可以獨自分開,也可併在一起,很多人都喜歡這作品,老看到日本設計師應參觀者的要求,不斷地搬動櫃子給大家拍照,即使很頻繁的搬移,每次當他在搬櫃子時總是小心翼翼,而且很在乎櫃子和櫃子間的距離是否恰當,日本人這種對自己作品尊重及注意細節的態度,無形中在參觀者感受中增加了作品的價值,讓我印象深刻。




Cordula
Stephanie Jasny
Germany

這燈在建築工地或露營時真是再好用不過,可惜燈的背面沒加上額外的插座,否則又多了延長線的功能。